赣超的哨声在赛场吹响,一支由九江校园足球浇灌成长的队伍正奔跑在全省最高级别城市联赛的舞台上——此次九江队50人大名单中,有31人来自九江校园足球体系。九江市校园足球蓄势多年,在赣超舞台上大放异彩。借助赛事热度,回望九江校园足球发展全貌,一条普及与精英并举、教学与竞赛融合、教育与梦想同行的育人之路,正愈发清晰而坚定地铺展开来。
校园足球:为赣超九江队提供坚实支撑
本届赣超九江队的主教练,正是九江一中的体育教师冷烽。在前三轮的比赛中,聂皓天、杨晨、肖子风等出自九江校园足球的球员成功破门得分,成为九江队的关键人物。来自田家炳实验中学的球员易建行,也是这群“校园之星”其中之一。易建行的母亲向记者介绍,儿子小时候活泼好动,不喜欢写作业,直到9岁那年跟着舅舅观看了一场江西联盛的比赛,从此对足球产生浓厚兴趣。那时,他每天按时写作业,只为早点完成任务去踢球,哪怕在家门口的小院子,他也能一人踢得兴致勃勃。
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家人曾带着他远赴广州富力青训营训练五年。青训营解散后,母亲带他回九江四处打听,最终通过田家炳实验中学足球特色班的试训后入学。从高一开始,易建行每天上午、晚上学习文化课程,下午投入专业训练,“田家炳实验中学管理很规范,训练很专业,学习也有保障。”如今,易建行已顺利考入广州体育学院,“孩子能一直踢球,今后也能从事足球相关的工作,算是圆了梦想,我们也十分高兴。”易建行的母亲如此说。
这群出自校园的“赣超”球员,不仅拥有足球技艺,也承载着教育系统“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体现了校园足球不仅培养球员,更培育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校园典范: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浔阳区湖滨小学双星闪耀
在九江市校园足球的发展版图中,田家炳实验中学与湖滨小学是两颗璀璨的星。
田家炳实验中学自2015年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来,持续在制度设计、教学安排、师资配备和人才培育方面精耕细作。2018年,江西省足协在该校挂牌设立“江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基地”,2019年又被确定为“满天星训练营基地学校”。学校设有高中、初中两个学段的足球特色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分别由文化课教师与足球专业教练共同负责育人管理。在师资上,田家炳实验中学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资质齐全的教练团队,包括4名中国足协D级及以上教练员、1名亚足联B级教练、外聘1名中国足协D级教练,形成多元、稳定、高效的专业力量。“我们不仅教孩子踢球,也重视他们的学业,目的是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田家炳实验中学副校长刘丽介绍,该校建有一座标准的11人制人工草皮足球场,训练设施完善,管理体系规范,近年来不断为高校、职业俱乐部及省市代表队输送人才,已成为我市校园足球的重要支撑力量。
湖滨小学则将校园足球的“启蒙教育”做得扎实而生动。学校设有两个足球社团——“精英特训营”与“梦想启航社”,分别面向高水平和初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在训练上实行“个性化成长档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特长与发展潜力制订训练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的赛道上健康成长。
刘浩阳是湖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校园足球“星苗”中的佼佼者,他受父亲影响,从小对足球充满热爱,“同年龄段的孩子沉迷动画和打游戏,他只喜欢踢球,每天看视频也只看看足球的。”刘浩阳的母亲如此说。刘浩阳是C罗的忠实球迷,因在同年龄段中技术出色,教练要求他穿10号球衣,可他只愿意身披偶像的7号,每次进球后他都模仿C罗标志性“Siu”庆祝动作。据刘浩阳的母亲介绍,目前已经有多家职业青训俱乐部向他们发出了邀请,但家人们更希望孩子留在九江,在踢校园足球的同时更好地兼顾文化教育,至于未来如何发展,走一步看一步。刘浩阳非常能吃苦,他曾因伤在床上躺了两个月,胖了十几斤,回归训练后,教练让他穿棉袄每天跑步5至10公里,他一声都没吭,咬牙坚持了下来。
湖滨小学每年还会举办校园足球节,结合啦啦操、海报设计、征文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让更多学生了解、喜爱、参与足球运动。通过扎实推进校园足球“低龄段普及”,湖滨小学已成为九江校园足球源头活水,不断向外输送新鲜力量。
全面推进:系统布局、普及深化、人才辈出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3所、特色幼儿园8所,试点县区2个(浔阳区、经开区),“满天星”训练营1个,市级训练营基地校5所、分营1个(瑞昌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全市各级学校共建有非标准足球场100块、5人制场地124块、7人制场地138块、11人制场地68块,基本满足日常教学训练所需。师资力量上,我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配备专职足球教师361人(含外聘),对照建设标准还在逐年增加配置,每年举办教练员资质提升培训班,夯实足球教学训练师资力量。
在教育教学方面,全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严格落实课程要求,保证每周足球课不少于体育课总时数的三分之一,并由专业教练或合格体育教师执教。全市中小学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超过30万人次。为提升训练质量,全市各特色校普遍建立了班级队、校队和年级梯队,不少学校还设有女子足球队,训练频次稳定,寒暑假组织集训,实现“精英选拔—重点培养”的闭环机制。目前全市校级足球队已达160支,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建设模式。
竞赛体系方面,市教育局自2016年起构建起“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常态化组织班级赛、校际赛、县级联赛,并设立年度市级校园足球联赛和“满天星”精英赛。2024年,我市还将大学生赛事纳入全市竞赛体系,以“庐山杯”为品牌,打造大中小衔接式青少年足球联赛平台。近年来,我市校园足球在省内外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在江西省第十六届省运会学校组比赛中,九江代表队获得高中男子组冠军、女子组亚军;在“江教传媒”杯中小学生足球赛中,小学组夺冠、初中组获季军。在历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中,九江已有近200人入选省级最佳阵容,30余人入选国家总营,4人入选校园足球国家少年队,1人进入U17国家女子队。三年来,市直中学共输送66名足球特长生至全国重点体育高校。
市校足办工作人员表示,这么多学生在赣超的赛场上竞技,无疑是对我市校园足球工作的最大激励,必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这项运动中来。从校园走向赣超,从“兴趣”走向“成才”,九江的校园足球,正在一条脚踏实地、志在高远的发展路径上加速前行。未来,九江市将继续推进校园足球普及深化、精英选拔、赛事体系与升学保障一体发展,打造具有九江特色的校园足球品牌,为中国足球培养更多根植于校园的“追风少年”。
(九江日报记者 赵岑雨 /文 李涛渊 /摄)
编辑:方旬瑜
责编:陈 姗
审核:熊焕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