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近26万人。在这片红土圣地,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可歌可泣的信仰故事。“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这是杨超烈士在就义前留下的豪言;邹努烈士曾慷慨赋诗“鲜红的血花遍地洒”,志在唤醒民众“救中华”。今天,让我们聆听他们的青春之歌,追忆革命精神,汲取青春奋进力量。
赵醒侬(1899-1926):以朝霞般的鲜血唤醒江西民众
赵醒侬烈士
96年前,在南昌德胜门外的一块芝麻田里,一阵凄厉的枪声响起,一位有志青年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中国青年,他以朝霞般的鲜血唤醒江西民众。
他是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江西地方党、团组织主要创始人赵醒侬烈士。他的一生绕不开“觉醒”二字,甚至连姓名都蕴含此意。这是他毕生的志向,这是他终生的事业。
1899年,赵醒侬出生在抚州市南丰县城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一名裁缝。幼年时,赵醒侬断断续续在私塾里念了几年书,后因家中变故,无奈中止学业。辛亥革命爆发后,赵醒侬到长沙、常德等地当学徒。
1920年,在上海赵醒侬第一次知道了劳动节的历史,懂得了劳动者的权利,看到了劳动者的希望,心怀为工友“谋幸福、谋大团结”的愿望。1921年,赵醒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受组织委派回江西开展革命工作。
在赵醒侬等革命同志的推动下,1923年1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建立。1924年5月,中共南昌特别支部成立。1926年4月,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
1925年12月,赵醒侬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在南昌牛行车站被捕,经积极营救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6年8月,赵醒侬在南昌百花洲再次被捕。同年9月的一天,赵醒侬被押出牢房,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就义时年仅27岁。
杨超(1904-1927):“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杨超烈士
杨超,190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县,5岁时随家迁居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家里雇有十余个长工,对压迫、剥削的旧社会有较多的认识。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中国地大物博,为何不富强,盖因未得到改革之道,我当竭力为此奋斗。”
1921年,杨超考入南昌心远中学,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和同学袁玉冰、黄道、方志敏等组织革命团体“改造社”,后因积极参加“改造社”进行的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23年秋,杨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杨超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结识了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这一年冬组织了德安最早的工会——德安柴炭工人工会。1926年夏,党组织派杨超回江西工作,任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中共德安县第一次党代会选举杨超为县委书记,领导群众积极策应北伐军进军。
1927年10月,杨超奉党组织之命到河南开展工作。同年12月23日,杨超出席党的武汉会议后返回江西,途中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不幸被捕,遭受严刑拷打却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于12月27日残酷地将他枪杀于南昌德胜门外下沙窝。临刑前,杨超引吭高诵《就义诗》:“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牺牲时,杨超年仅23岁。
邹努(1902-1927):“鲜红的血花遍地洒,投笔从戎救中华”
邹努烈士
1927年4月2日,数千名南昌各界民众奋勇地冲进由国民党右派把持的江西省党部和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处,当场抓获了30多名国民党右派骨干分子。这就是江西现代史上著名的“四二”革命暴动,而当时冲在民众队伍最前面的就是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时任江西省学生联合总会会长的邹努(1902-1927)。
邹努,江西省新干县人。他自小丧父,兄妹五个全靠母亲帮人缝制衣服养大,家境十分贫寒。1922年秋,20岁的邹努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3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团成立,邹努由赵醒侬介绍入团,积极开展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发动群众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1924年2月,邹努由赵醒侬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直属江西支部委员,负责学生运动,成为江西革命青年运动的领袖人物。
1927年6月,邹努等21名江西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被朱培德“礼送”出境。随后,赴武汉出席中华全国学生第九次代表大会,邹努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决议案起草委员会主席。在大会发言中,邹努慷慨赋诗:“血钟响声悲切,赤潮涌波光裂,鲜红的血花遍地洒,投笔从戎救中华!”
1927年9月,邹努被组织派往郑州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化名“胡德成”。同年9月28日,邹努在开封被反动派逮捕,旋即被押送湖北武胜关遭秘密枪杀,年仅25岁。
(来源:江南都市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