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德安县博物馆库房的工作台上,3名纺织品文物修复专家正在对一件南宋的深褐色素夹袍进行最后的修复。该馆目前修复的南宋丝绸服饰是1988年9月在辖区宝塔乡杨桥村桃源山周氏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当时墓内共出土329件随葬成件服饰和丝织品,其中一级品24件,多为生织匹染的家蚕丝织品,织物品种包括罗、绮、绢、纱、绉纱等。
由于长年染泡于棺液之中,大部分丝织品的色泽已晕染褪变为黄褐色、驼色、烟色等复色。同时,因南方气候较潮湿,对这些出土后的丝绸文物保存也造成不利影响,这些珍贵丝绸文物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折皱、霉渍等劣化,急需进行科学修复处理。
“今年8月初,我们3名工作人员从北京过来,在这儿待了快两个月,这件素夹袍终于快修复完成了。”原首都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专家栾桂芝面对工作台上的“宝贝”,十分激动。“能够把这么多残破的东西修复好,最后能在博物馆里展览,延长了这些文物的寿命,感到十分欣慰,觉得自己为国家作了很大贡献。”
“这些残缺的丝织品,修复前先要对文物进行拍照,然后杀菌回潮,测量尺寸,局部拆开后再放水里清洗,待阴干后进行结晶盐清洁剥离,然后再下水清洗,通过整形拼接,用蚕丝网加固,贴补和针线缝合,按原文物进行还原,程序上很繁琐,也很费眼力,是个慢活。”谈到文物修复过程,栾桂芝有着更深的感触。
据德安县博物馆馆长王泽荣介绍,德安县博物馆有“江南丝绸宝库”之美誉,馆藏丝织品极为丰富。该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各类馆藏文物504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1件(套)、二级文物39件(套)、三级文物305件(套)。目前,德安县博物馆已修复南宋一级丝织品文物10件,这批修复好的文物将再现光华。“希望能争取更多资金来修复馆藏文物,达到陈展效果,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德安的历史。”德安县博物馆解说员李佳对这些文物充满感情,也对文物修复有着更多期待。
(来源:学习强国九江平台)
编辑:黄碧辰
责编:熊焕唐
审核:杨罗钧
请输入验证码